-
首页 >> 社会实践
-
当前位置: 香港图库资料库360图库 >> 社会实践
优秀案例个人一——榜样访谈
发布时间:2021-08-06 09:25
时间:2021年1月28日
地点:某省某市某特困村(已于2020年脱贫)
形式:电话访谈
对象:王建国(化名) 扶贫干部、贫困村第一书记
李富民(化名) 贫困村村民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020年我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与此同时,“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按照学院寒假社会实践工作的要求,我们广大青年学应该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开拓视野眼界、做到学以致用。在2020年暑假参与精准扶贫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我决定回访某贫困村(该村已于2020年脱贫),通过对驻村干部和村民的访谈来探究我国扶贫之路取得的成绩,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
一、访谈摘要
张:据我了解到,王书记是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能先请您简要地谈一谈我们村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吗?
王建国(以下均用“王”代替):我村是2020年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未脱贫村,全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125户375人,贫困发生率72.8%。2014年以来累计识别贫困人口97户300人,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攻坚,整村搬迁至某镇街道,累计脱贫69户229人,2019年底,未脱贫人口28户71人,贫困发生率18.93%,全村于2020年10月全部脱贫。
张: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的这六年里,村子也于2020年实现脱贫,您能为我们简述一下脱贫之路吗?
王:我们村于2020年接受了国家省市的脱贫验收和脱贫摘帽,大家心里都很高兴。我们的脱贫之路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做一说明:
一是党建引领摘穷帽。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培养致富带头人和经济能人。通过转变观念,坚定脱贫信心,壮大村民集体经济收入,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最终走上了脱贫摘帽的道路。二是发展产业促脱贫。我村主要有果蔬产业(图1)、红牛产业(图2)、劳务产业和乡村旅游。三是消费带动促脱贫。在消费带动促脱贫中,各帮扶单位积极为贫困户提供产销信息,用实际行动,推动消费带动,为农产品打开消费之路。四是异地搬迁促脱贫。我们聚焦基础设施发展短板问题,打通了制约脱贫的最后一公里。五是打造宜居乡村新风貌。通过定期检查和制定奖惩措施,营造良好卫生环境,打造宜居乡村风貌。
张:感谢您的详细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请问您作为村民,相较之前,您的居住环境、饮水、供电、道路、就医以及孩子的上学等发生了哪些变化?
李富民(以下均用“李”代替):我们村搬迁前居住在山沟里,全村有五个村民小组,分散居住在十二个山头上。娃娃们念书去学校要走数十里路,每天天麻麻亮就得起床上学;原来吃的是山泉水,人担驴驮,运气不好碰上雨天,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就只能饮用房檐上的雨水;户与户之间都是木质的电杆,线路老化,一旦遇到吹风下雨就会停电,如果晚上干个别的什么活计,黑灯瞎火的很不方便;村里全是土路,一下雨就是泥泞不堪;看病也不方便,我家离乡镇卫生院要8公里路,不通班车,小孩老人得病了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我们现在都从山里搬到了川区政府修筑的安置楼。吃的是自来水;二十四小时有电;小区出门就是大马路,无论去市区还是去镇子上都很方便;小区门口就有村卫生所,如果遇到大病要去医院,五到十分钟走路就能到;小孩念书就更不用说了,和镇上的小孩子一起读书,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上学都很方便。
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村从搬出来后,在环境、饮水、供电、道路、就医以及孩子的上学等方面天上地下的区别。
张: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我们已完成了“扶上马”的任务,请问您对未来的“送一程”有什么打算?
王:个人考虑下一步的工作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推进。
一是进一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的稳定。在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退出以后,要严格按照“四个不摘”的政策,“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重点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易返贫人员的信息采集,通过动态的监测,发现风险及时处置。二是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通过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拓展,为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三是进一步落实“3+1”保障政策。尤其是重点关注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等方面,确保住房安全、饮水安全,防止因贫、因病、因学返贫。四是抓好农民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重点加强农村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产业的引导和劳动技能的培训,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的信心,通过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通过就业来稳定收入。 五是强化农村基层战斗堡垒的建设。通过巩固现有的帮扶队伍和帮扶体系,着力培育一批能够实体化运营的农村经济组织,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拓展和鼓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张:“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请问我们村作为刚刚脱贫的村子,在脱贫攻坚目标达成以后,该如何与乡村振兴计划相衔接?
王:全面推进产业扶贫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以下几条措施:一是项目建设,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二是基地载体,与特色产业培育有效衔接;三是龙头带动,与推进“三链同构”有效衔接;四是基础配套,与补齐“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有效衔接;五是运营管理,与防范产业发展风险有效衔接;六是利益联结,与落实防返贫致贫机制有效衔接。
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的转变。
二、结果分析
(一)扶贫政策精准。近年来通过科学研判,明确各村群众迫切需求,利用扶贫政策,克服种种困难,破解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帮助贫困户完成了235座钢架蔬菜大棚(图3)、13座蔬菜、甜瓜和200亩露底蔬菜种植日光温室建设(图4),极大地改善了蔬菜种植条件,增加了贫困户的产业收入,提升了脱贫攻坚信心。根据村子地处山沟之中,出村道路极为不便的实际情况,政府投资在镇上建设了移民新村,让村民整体搬迁,全村走出了山沟和窑洞,以“一万一套”的价格住上了宽敞明亮的住宅楼。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向全面小康迈进了一大步。
(二)脱贫成绩喜人。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的这六年里,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大山深处的特困村,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攻坚,整村已于2019年6月搬迁至某镇街道上(图5,图6),累计脱贫69户229人。2019年底,未脱贫人口28户71人,贫困发生率为18.93%。脱贫标准一年比一年高,但脱贫人数一年比一年多,脱贫成果显著。
(三)村民生活改变。据当地负责人介绍,村民在未搬进移民新村前,仍有一大部分人居住在黄土窑洞中,现在这些窑洞已被封存起来,但昔日的生活遗迹仍清晰可见。如今,村民居住的都是宽敞干净的楼房,环境优美,道路宽敞,各种家电齐全,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三、存在问题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们了解到在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脱贫攻坚不是一场冲锋,而是一场持久战。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的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切实巩固脱贫成效,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国家普查、历史检验和群众评判。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和梳理分析,脱贫村在培育富民产业,实施乡村振兴,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是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形势依然严峻。
(一)种植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改善。在去年多次下地的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钢结构蔬菜大棚出现裂缝。我也采访了某村民,据他所述,这些钢架蔬菜大棚是几年前修建的,经过几年的风吹雨打日晒,已出现老化、破损,接近报废。灌溉水管和其他种植设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和耗损,他很担心这些大棚老化不能使用时,自己没有能力建设新的大棚。据我们调查,这种情况普遍出现于村民中,驻村帮扶干部和村支书介绍,目前还没有更新和改善这些种植设施老化、破损的相关资助政策。
(二)脱贫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和当地驻村帮扶干部的大力帮扶下,深度贫困地区的一批批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勤劳致富,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走上了小康之路,但也催生了一批企图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懒汉。当地一些村民存在下地耕种不积极,蔬菜大棚杂草丛生,坐等政策补贴的 “等靠要”思想,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自己不付出,那小康便无从谈起。
(三)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有待进一步重视。近年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个难题在农村尤其是贫困村更加明显。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常年不归,在村中留下的子女和老人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照顾,有些年轻人甚至没有传统的孝道观念,对留在家中的老人不闻不问,造成了亲情淡漠,家庭教育缺失等社会问题,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该得到更好的关注和重视。
四、意见建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头上的帽子没了,但是肩上的担子重了。脱贫摘帽是对消灭贫困的阶段性胜利,但相较于一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地区而言差距还很大,离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很远。通过此次社会实践,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建立健全果蔬产业发展机制。果蔬产业是脱贫最有力的保障,要确保果蔬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新建钢架构大棚和温控大棚投入,扩大果蔬种植面积,保障蔬菜产量稳定;另一方面要规范果蔬的包装和运输,打造特色扶贫品牌果蔬,并用较为合理的价格和当地政府或企业建立持续性的合作机制,确保果蔬的销量稳定。
(二)大力开拓新兴富民产业。脱贫的道路有多条,扶贫干部要结合村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尝试开拓新兴产业。以隔壁某村为例,当地组织部分村民妇女学习手工制作笤帚的技能,并提供场地,鼓励村民走出去,推销本村的手工笤帚,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更多收益,还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三)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技术非常发达,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便捷,作为新时代的农民,更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习农业技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在帮扶工作中,既要“扶志”也要“扶智”。让村民接受知识文化教育,拥有能够脱贫致富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储备。针对目前部分“等靠要”的村民,要“扶志”,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提升主观能动性,培养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奋斗努力脱贫的勇气,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而对青年外出务工,空巢老人无人养的难题,要“扶智”,及通过宣传礼义廉耻和科普法律知识,让青年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
(四)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人民群众生活的整体衡量。脱贫不光得物质上脱贫,精神上也得脱贫,在加快农村物质脱贫的过程中,农村精神文化脱贫刻不容缓。农村精神文化脱贫不是盖个书屋,修个球场那么简单,还需要驻村干部、当地政府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通过建设村部书屋、组建村民乐队、举办球类比赛、倡导良好社会风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种活动,顺应村民生活需要,改善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持续加大政府企业合力帮扶。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总体要求。贫困村在摘帽后,政府不能马上撤摊子,要保持扶贫政策的稳定。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关心扶贫事业,让企业负起社会责任,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经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勇往无前、不懈奋斗。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一线,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一)了解了社会情况。这次实践,采访了扶贫一线的扶贫干部,在访谈中学习了目前的脱贫形式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全面了解党带领人民取得的显著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二)明确了实践目标。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任重道远。
(三)提振了精神状态。通过此次访谈,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伟大意义,更加直接地体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脱贫攻坚的紧迫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我们在这次社会访谈中感受到党和国家为老百姓脱贫所作出的卓绝努力,深切体会到乡亲们令人敬佩的拼搏精神和基层帮扶干部的奉献精神。
(四)坚定了为民情怀。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我们青年学子不能局限于眼前的苟且,应牢记总书记“革命理想大于天”的教导,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当前,我们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青年学子我们恰逢其时,更应该勇担历史使命,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走向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